最新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全8篇)

小编: 飞雪

开题报告需要着重阐述研究的创新点和实施计划,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以下整改报告范文提供了全面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一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xx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二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三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双重人格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众多读者。选题的目的在于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希思克利夫的性格进行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剧烈冲突,以及他内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由爱为恨的转变过程。研究在疯狂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复杂的心态,以此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进而阐述人性在扭曲社会中发生裂痕,扭曲和毁灭的社会根源。

通过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会中人性扭曲,进而变得暴虐无情,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达到复仇目的以后以自杀告终,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男主人公出走,重归,报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发掘人性的现实意义,展现《呼啸山庄》对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1、《呼啸山庄》出版时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一些人斥之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作品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崇拜,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丽·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

2、在国内,很多学者对《呼啸山庄》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结构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也有的学者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追求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其复仇根源,探询他的悲剧人生。

3、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等等。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研究分析,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分析法: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对比,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充分显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约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三联书店,1987年。

黄晓燕:《仇恨与爱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厚得:《西方文论精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写论文提纲,确定文章框架结构。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进行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四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五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20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六

论文题目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例析

与论文选题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用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这不仅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往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损害了汉字的正常使用和健康发展。社会用字是指书写、印刷、刻制、浇铸等具有公共性、示意性的汉字,主要包括计算机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视屏幕用字和城镇街头用字。规范社会用字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广告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广告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促进营销、树立品牌、引导消费、扩大出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成为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事物。中国的广告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不断更新,是语言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有些甚至成为同时期的流行语,对丰富我国语言文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商家店铺为了出新,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语法错误、用字错误、表意不清等问题。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其他相关规章,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目前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

某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繁体字。尽管各市情况不同,但就整体而言,繁体字的比例仍较高。这包括牌匾、告示和广告用字,商品的名称、说明文字和临时性的宣传用字。它们分布于街头、商场、火车、轮船等各种外显用字领域。

许多已废止的二简字仍在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虽于1986年6月废止,但有些字仍在一定范围内用,有的已出现在正式牌匾中,如雪、建、停、器、餐等字的二简字。

出现了一些生造简化字。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生造简化字。两、插、零、裤、管、楼、锅、场、源、现、营、出、磁等字,都有相应的生造字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人既想用繁体字但又不愿忍受繁体字繁琐的笔画的矛盾心态。

错别字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社会用字中还有一些错别字,如:电览(缆)、紫沙(砂)壶、隹(佳)肴、电揽(缆)厂、装璜(潢)、萍(苹)果店、油柒(漆)、密(蜜)饯、家俱(具)等。有些别字到了是非难辨的地步。

外文使用不规范。《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广告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应当采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广告语句中夹杂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但是调查发现,有的商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

齐沪扬,《商业广告中繁体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期刊论文】3月。

左民安,王尽忠著《细说汉字部首》【m】北京出版社20xx年版

王祥之著《图解汉字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咬文嚼字》杂志

左民安著.《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321.

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

中国知网上的相关论文:

(3)邵敬敏,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j】

(4)赵炎,论我国现代广告语特性及用词不当【j】

(5)赵娟李媛莉,牌匾广告错别字现象剖析【j】

(7)周丽萍,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j】浙江嘉兴学院314001

(13)何林英,浅析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及对策【j】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15)李祥鹤,社会用字混乱原因辨【j】

(18)季素彩,社会用字之怪现象【j】

(19)李现乐,社会用字中的外文使用状况调查

(20)王铁昆,实现沫字规范化基础教育责任大

兼谈语文教师如何在汉字规范化中发挥积极作用【j】

(21)王大刚,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用字环境的策略【j】

(28)林焘,也谈消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j】

(30)陈郁玲,街头用字规范化探究【j】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0

论文的基本观点:

规范使用国家法定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店面招牌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既影响正常交流,也影响了市容市貌,本文以宿迁市区店面招牌、广告牌用字为着眼点,对一些常见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并注意对易混易错字进行辨析,并进一步找出其深层易错原因。

本文首先着重介绍公共场所不规范用字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滥用繁体字,如宾馆賓馆、理發店、皇後大酒店

乱用简化字,如宫保鸡丁宫爆鸡丁、鸡蛋鸡旦、候车点侯车点

误用异体字,如装璜装潢、打蜡打腊、充气冲气

改换谐音字,如一往情深、咳不容缓

其次本文探讨这些不规范用字形象出现的原因

使用者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规范用字的重要性。

使用者自身素质问题,受教育程度低。

使用者为了吸引消费者,达到推销的目的,在广告牌上标新立异。

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纵容了不规范用字行为。

最后本文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强化使用者的用字规范意识。

加强学校语文教学力度,夯实基础,提高全民素质。

制定社会用字管理法规、条例。

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七

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三、写作提纲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篇八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xx(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xx(12)。

(一)研究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抒情见长,本文着重探讨《古诗十九首》长于借用景物烘托情感、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以及所创造出来的句短情长、事俗意真、情与景水x交融的艺术境界。分别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情感艺术和情感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中动人的抒情艺术。为《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永久的打动人的艺术魅力给出自己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反复阅读诗歌,领悟深刻情感内容。

2、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找收集本市本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充实论文的研究素材,从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大致思路对素材进行梳理、利用。

3、理论分析法

在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凝练的用作本文的理论支撑。

4、逻辑论证法

在充分理解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著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本文中有关问题作深入思考,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学生选题:20xx年10月21日前。

2。提交提纲:20xx年11月18日前。

3。开题报告:20xx年12月30日前。

4。论文初稿:20xx年3月10日前。

5。论文定稿:20xx年5月11日前。

6。论文答辩:20xx年5月26日。

题目: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一)乱世流离——独处他乡的无依感

1、游子思乡无路乐景写哀意

(二)互藏其宅的情景相衬

(三)婉转附物的托物起兴

三、《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魅力

(一)语简意深的人之常情

(二)伤时叹逝的感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