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小编: JQ文豪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图像,是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这一节时,我没有按照课本的讲解。我着这样安排的,先讲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用一课时,今天我就是讲这一节。

先介绍函数的图像、画法。再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引出正比例函数是经过原点的直线。接着介绍怎样作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用这种方法,作几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结规律。接着练习。

练习之后我备课时又有一个性质要介绍,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讲解,就下课了!

反思:1、课堂中前段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长,没完成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

2、本节课讲到第三个性质。

3、练习题要精而且少,难易适中。

4、注意课前准备,上课注意语言。函数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2、内容解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接受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这一事实,在实践中体会两点法的简便,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生动形象的变化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为探索一次函数性质作准备。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其规律。

1、由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能接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能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根据学生抽象归纳能力较差,学习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有难度。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图象变化特征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其规律。

3、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而互动式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一)、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课题)。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一、定位较准,立足于本校学情。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本节复习是按知识点复习,目的是落实知识点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题型,通过教学来看目标已达成。

二、习题设计合理,立足于思维训练。本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解体技巧、方法、思维都得到了解决。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难点。性质强调“在同一象限内”,而我们学生往往忽略这个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两点,都直接用性质,对此,采用讨论的观点,结合图像观察,让学生看到理解到:在同一象限内可直接用性质,不在同一象限内,一、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永远大于三、四象限内点的纵坐标。这样,非常明了的让学生把最容易混淆的知识分清了,突破难点的同时及时总结出这其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足之处:。

一、预见性不够。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回顾中的第二题,本来打算一点而过,结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想,老师势必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一一纠正,从而浪费了时间,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灵活性还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如果在一开始就用生动活泼激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少数同学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角色转换不彻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提问的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不能大胆放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今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类比一次函数掌握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突出的是探索交流合作的方式。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画图、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借助图形教学,形象直观,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最简二次函数的性质。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教学思路上还是比较清晰的,重难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复习时利用原来学过的函数图像,让学生说出增减性,很自然的就引发出了探究二次函数性质的问题以及利用具体的图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2011年10月21日来源:本站。

进入二次函数这一章节后,难点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为这一章节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数形结合的知识,学生在这部分也一直是难点。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涉及到函数增减性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动手去做,方法如下:首先做出一次函数的草图,然后用左手从图像的左到右移动,并且要求学生说出随着x的增大(手由左向右的移动过程中x是一直在增大的),图像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最后把话说完整,随着x的增大y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这种方法在当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在二次函数的性质这节课之前我就决定了,还是用动手比划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增减性。

首先,让学生理解想求出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首先要从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目的在于通过顶点式就可以直接看出对称轴,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现,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不同的,一次函数不用分段去说,而二次函数要求以对称轴为分界点分段去说。在这些都准备好之后,告诉学生判断增减性的要点:

(1)通过函数的顶点和开口方向,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

(2)在草图上标出对称轴,然后用对称轴把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分成两部分。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精选_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4.2.2一次函数”(第二课时)。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3.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学、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画法,谈谈想法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件中的动画过程使数与形的关系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应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发现,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能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很快做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巩固练习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状况,教学设计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如第一环节:探究新知,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也可能容易让学生关注代数表达式的寻求,甚至部分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该环节也可以直接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如提出问题:一次函数的代数形式是y=kx+b,那么,一个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形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研究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形特征—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对他们而言观察对象、探索思路、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逐步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及性质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的确定需要一个条件,一次函数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本节课设计注重发展了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我们所用的学案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有些知识点,如“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化?”,本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消化该知识,但由于时间紧,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年级《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共安排2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要注意的是由两条直线求交点,其交点的横纵坐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确立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即方程,再联立方程应用代数方法求解,其结果才是准确的。

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困难不大,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从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形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2、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3、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两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打下基础。

效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意图:设计例1进一步揭示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形来处理,但所求解为近似解。通过例2,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由形来处理的困难性,由此自然想到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来处理。这两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意图: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意图:旨在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7.7。

附: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以及应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图像解法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画图的不准确性,所求的解往往是近似解。因此为了准确地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常常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如例2及反馈练习中的4个问题。

八年级《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次函数性质教学心得体会

娄方才。

学习一次函数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规律发现等环节,让学生比较自主地去发现和掌握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学习经历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并从中切实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

一、设计目标,制定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预习提纲(课前用)、学卷(课堂用)、小测(课后用)来辅助教学。预习题纲中涉及到的一次函数关系式,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这些关系式的得出都是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一次函数与生活的联系。这一块的内容不需要讲解很多,把关系式一摆出,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得出一次函数的形式,这种发现规律主动接受知识比老师生硬的教使学生被动掌握知识,效果要好很多。小测是在课堂内容完成后,马上进行的检测,主要是考察当节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难度不会很大,也便于学生发现当节课的问题。

新课标提倡我们,要注重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选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用过的华东师大版和新人教版都是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分开讲解的,本身由于正比例函数就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存在着必然着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把这两块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

一次函数的性质探索是通过四个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和规律,并根据学卷和老师的引导进行。

总结。

二、优化整合,环节展示。

1、一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候鸟的飞行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以及登山的高度与温度的关系,再加上预习题纲设计了八道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小题,共十个函数关系式,让学生可以轻松认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关系式形式上的规律,比较快地总结出了y=kx+b的形式。形式容易记忆,关键是学生对两个常数k和b的理解,马上配以判断一次函数的练习来进行巩固。教学中特别地强调了正比例函数就是特殊的一次函数的这种关系。同时设计:当m为何值时,函数是正比例函数,这种题型加深学生对关系式中k0的认识。

2、一次函数的画法。之前学过的画函数图象都是采用描点法,并且要取好多点,那在认识了一次函数的形式后,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画图象呢?我首先展示了上两节课学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的函数和函数的图象。

在引入画一次函数的两点法之前,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让学生们行星地思考:

(3)回忆课时3学卷里的函数y=x+0.5,y=2x、y=2x-。

1、y=2x+1的图象,它们都是___线。

用这三个小问题做铺垫,学生们很快完成下面填空:一次函数的图象形状是一条___线。___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以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需要取___点,这种方法叫___点法。

两点法提出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思考:既然是取两点就可以画一次函数图象,那么如何取点自然成了画直线的关键?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就会讲出取x=0,此时马上肯定了学生想的非常好,同时提醒取另外一个x值。这个值学生们讲的就比较多,什么都有,甚至有的为了好玩,取好大值的。进行了引导后,布置学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y=-6x和y=-6x+6。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两条直线分析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的区别与联系。

3、一次函数的性质。在活动前,设计了一个水银温度计里水银泡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函数的变化就在身边。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来研究其性质。

三、

适时总结,修改教设。

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求知需要。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思考,对掌握知识有辅助作用,而且教学设计符合大部分学生需要,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信心倍增。但是否会解决问题,是否学生真的都进行了彻底的思考,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就像这节课,学生在讨论性质时,场面很热闹,在总结时又好像都没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小测和作业中的反映)非常容易出错。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特别是性质探索这一环节,如果把前三个活动借助几何画板来展示,加入平移、变换,还可以随机画一次函数,根据显示的k和b的取值(符号)来验证或体会性质,都很直接,更形象的东西学生接受起来比抽象的容易一些。

四、及时反思,提升理论。

立足于“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这一教学重点,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到新课学习、规律发现,再到例题,小结,练习,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一次函数的形式,会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并且能够结合图象获取相关信息(得出性质)。从整节课的效果上看,学生们学的还是很有信心,也很积极主动,学习气氛也很浓烈。这节课知识点比较多,但都算基础,关键是教学设计能够牵着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

成功之一:《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节课在学习一次函数概念时,举出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八个函数函数(体现在预习题纲中,课前已完成)起到了很大帮助。学生很快地发现了一次函数形式的规律,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关系式的印象,正确的把握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为学习、研究一次函数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二:引导学生对画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法的思考,画图的过程已经让部分学生提前感受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成功之三:在探索一次函数性质时设计的四个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了讨论和总结。

每节课都有它独特的亮点,当然也会有它的不足和遗憾之处,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会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使自己在教学中取得进步。

遗憾之一:学生在用两点法画直线取点时,对x取0比较感兴趣,虽然在教学设计时不主张硬性规定学生如何取点,但应该引导一下学生对y取0的思考,或者在画图时,把不同学生取的不同点展示一下,这样也好为求直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打下基础,就不用在后面补充的练习中再浪费时间去进行说明。在这里,忽视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交点的机会。

遗憾之二:在用两点法画完图后,因为学生在取点时表现的比较积极,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高潮,借此,应该给出二至三道关于性质的题让学生根据画的图去判断,从而去体会图象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再进入学习探索性质的环节。

八年级《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反思是围绕着今天“六个有效”的主题活动展开反思的。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的应用到习题中,有效的“复习回顾”在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感受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利用已知的条件,来确定一次函数中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并理解确定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和条件。

设置这个例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弹簧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来求一次函数表达式,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而且体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性。

通过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的归纳和提升,加强学生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和步骤的理解,通过“感悟收获”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小组“比一比、练一练”的活动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将本节课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习题中,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本班学生及教学情况在教学课堂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难度不应过大,有效的作业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以上是本人对“六个有效”课堂的体会,有理解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批评,谢谢大家。

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3.直线y=kx+b与方程的联系。

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概念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作好新知识的衔接。

二、导探激励。

问题1:我们来看下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1.解不等式5x+63x+10.。

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

问题2: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x取何值时,2x—5=0?

(2)x取哪些值时,2x—50?

(3)x取哪些值时,2x—50?

(4)x取哪些值时,2x—53?

教师活动:展示问题1,适当时间后请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借助课件作结论性评判。

设计意图:问题2可以直接解不等式(或方程)求解,但这里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直接图。

象得到。引导学生体会既可以运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也可以运用解不等式帮助研究函数问题,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师意图是尽量用图象求解。

问题3: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完成作图,观察求出答案,并能归纳总结出其特点.活动过程及结论:

种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对于继续学习数学很重要.。

三、巩固练习。

2.利用图象解出x:

6x—43x+2.。

四.随堂练习。

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5x—12x+5.。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习题14.3─3、4、7题.。

七.活动与探究。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设计上可以跳出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题1中可设计一。

个简单一点的不等式,待学生会将不等式转化为一次函数分析并用图像解决时在增加难度,放在问题3中一并解决,这样学生在接受上不会太难,也不会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以至设计的内容无法完成。另外,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及操作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及用一次函数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1、用作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1、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问题1、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引入、实物投影。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多了2人。设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022初中语文优秀教师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标准教案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