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小编: 曼珠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某些事情,从而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够有所提升。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2018年6月30日,在熟读《梁家河》一书后,我有幸随着区人社局全体党员踏上梁家河这片神圣的土地,近距离参观《梁家河》书中讲述的一幕幕情景、一处处实物,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反复阅读《梁家河》一书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这次走进梁家河实地参观,是一次精神洗礼,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通过阅读《梁家河》,又走进梁家河,,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这次在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令我印象深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一名干部的重要遵循,他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工作要结合实际,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当年在梁家河村,习总书记因地制宜,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样需要实事求是,要深化政务服务公开,了解人民群众对新形势下人社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搭建政务服务公开平台。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企业、群众了解人社工作,做好服务,多走访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人社工作。

真心实干,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于是习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建沼气池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今后,我们更应该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己任,以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来衡量和检验工作成效,全力当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为他们提供五星级的服务。

实实在在,求真务实,树立人社铁军的良好形象。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因此,我们发扬梁家河精神,就要从点点滴滴的工作,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企业的需求做起,全力打造阳光人社、高效人社、法治人社和活力人社,树立人社铁军的良好形象。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

习当年为了解决群众喝水问题,带领村民打了水井。在我的家乡沙洲坝,也有一口井,那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打下的“红井”,所以我感到沙洲坝与梁家河很有缘。从这两口井,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

日前,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结束了梁家河村考察之行,谈及体会时,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感受到从知青插队7年后,先后四次来到梁家河村,心中始终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句话,特别是梁家河的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村支书是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换句话说,就是要多接地气。

“村支书是抓好《若干意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第一责任人。”曾小生说,作为村支书,对比习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和今天梁家河的发展变化,我们感到差距很大。他认为,村支书就是要心中有一本账,村民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比如,我们要对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进行逐项逐条梳理;精确细化到田园化建设、土地流转、产权登记等,结合实际规划好,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同时把自身造血与输血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万个梁家河跟上来。”曾小生表示,要认真向梁家河学习,立下愚公志,打赢扶贫攻坚战。

我将把个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带回到石甫村,学以致用,学以促用,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成指导石甫村发展的动力,结合我村实际,合理谋划好本村发展规划,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章贡区水西镇石甫村第一书记唐伟。

梁家河之行给我的感受是,习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的问题,习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一心带头。为了破解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兴趣不足、热情不高,上党课"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乏味枯燥"印象的这一难题,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我,可是绞尽脑汁,一头扎进工作,不分昼夜的学习,吸取先进经验,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创办了"指尖党课",对年轻党员进行网络教学;开设"流动党课",让老党员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教育。为了使党课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的融入"三会一课",我又创新党课形式,通过"故事党课"、"电影党课"对社区党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

带着对工作的热情,我白天扛着扫帚,与在职党员一起参与老旧小区环境治理,晚上挎着包加班加点登记居民信息,第一时间解决居民群众的难事烦心事。陪93岁的朱大爷过生日,为70多岁的闫义学老党员送餐打扫卫生,每逢过节她都会来到困难党员、群众、残疾人家中,代表党组织把关怀和温暖送给他们。我上班忙事务,下班写材料,一心扑在工作上,患有低血压、颈椎病,但一工作起来就精力充沛;眼睛熬红了,就上点眼药水继续工作;儿子参加中考,我怕影响工作没有请过一天假。我始终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干部,靠的就是理想信念坚定,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要放在为居民的服务上。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身边党员,一批批优秀党员在我的带动下,无私奉献、积极行动,成为"红色细胞"的播种机,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党的形象,听到了党的声音,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一到梁家河村,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丰收的粮仓、宽敞的村路、湍急的小河、整洁的窑洞、新建的瓦房……一派群情鼎沸、绿水青山的景象。村委会大院里悬挂着习总书记“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的巨型大红匾牌,村委会的墙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标语格外醒目。这边誓词阵阵,那边诵读声声,远方红旗飘飘,人流川息络绎不绝,团体活动一波一波,村史馆外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凝聚共识,亲临受教,感受着领袖当年的艰苦环境和梁家河的崭新风貌,梁家河今天发生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然而40多年前,梁家河是陕北高原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个“贫穷”与“落后”的无名村落。1969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批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在梁家河村史馆里,一幅幅珍贵难忘的图片资料,一件件留存至今的生产工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仿佛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见证着当年习近平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辛,述说着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反映着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讲解,不知不觉融入那个年代的记忆之中: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建起了四个淤地坝、挖了饮水井,使村里开始有余粮了;带领村民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全村的烧火问题;带领大家开办的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种蔬菜,改善了村民生活。走进习近平曾经住过的窑洞,长木桌上整齐摆放着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大通铺土炕、简陋锅台和灶具,都反映了当年知青生活的艰苦,也是习总书记7年磨砺的见证。炕桌上那盏煤油灯格外引人注目,在那种艰苦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时刻不忘读书学习,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可以看出,当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以及“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作风,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宝塔山下,延河岸旁,梁家河村,处处留下了我们接受教育的身影。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响彻云霄,庄严的《入党宣誓》铿锵有力,《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心中,《回延安》的诗句久久回荡,《革命先驱雕像》前我们肃然起敬、寄托哀思。一场场特殊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立意高远、内容丰富;一幕幕真实生动的场景,身临其境、感悟至深。大家畅所欲言,纷纷把所看、所学、所感分享交流,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学习最大收获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出一个“实”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的根本内涵,深切感悟到伟大思想的历史源头,体会到了人民领袖的博大情怀,大家更加坚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担当,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一心干事,攻坚克难,用实在的业绩回报群众。作为人民路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头人,我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十年的基层经历锻炼了我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干的能力。只要一有空,我就将自己放进"书海"里,同事们总是开玩笑的说,我就像是知识海洋中的一叶扁舟,亲切的称我为"白小船"。

可即便如此,我也曾面临搬迁之初从零开始的窘境。"没听说过你,有证件吗?""我们是企业,你这个工作跟我们没关系。"在"新"社区刚开始的日子里,我也遇到过冷言冷语。"要用真诚和耐心得到企业和居民的认可,再高的楼,我们有手有脚跑得动;再难的事,我们全心全意往前冲,要用党组织的凝聚力让他们和我们社区成为一家人"。不服输的我,从没想过退缩。

挨家挨户摸情况,逐层逐屋地毯式"扫楼",哪家有残疾人,哪个困难居民住几栋几单元,我就像"活地图"一样随口就能报出来;政府出了什么优惠政策,我担心群众不知道,总要打电话或是上门去宣传……凭着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我硬是打开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的人民路社区下辖6个党支部,在册党员287名,我也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针对社区地广人多,各类商业服务配套齐全,我就从服务入手,创建了"一核三网五圈"的党建同心圆工作法;依托"互联网+",结合社区特色商圈和楼宇党建工作,精心打造了"十分钟便民服务圈",这也是全区第一家建立在社区内,集超市、药店、诊所、餐饮等于一体的楼宇党建服务管理平台。"自从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走进了企业和居民生活,使社区、企业、居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原来是我们追着居民跑,现在是居民有事主动找我们。"这是我们社区工作者共同的体会和感受。

一个人只有双手抵地,触及泥土,眼神才会不同。七年知青岁月,丰富了习近平主席基层经历,也让他更了解基层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我想这也是主席如今执政能如此关注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组织书记,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好学吃苦的坚强意志,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坚守信仰的"魂"、寻到共产党人的"根",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以党建引领服务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工作理念,以"哪里有居民,哪里就有我们的服务"为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扎根社区,撸起袖子加油干,做能吃苦、有担当、能干事的"五星级服务员",在这场追赶超越的竞赛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做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连心人。

校长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担当、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其利在民,则敢为天下先。”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直探寻如何解决村里缺柴少煤的问题,从《人民日报》了解了四川省一些地方实行了沼气化,由此得到启发,自费到四川学习,回来后立即付诸行动,带领干部群众反复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村民买油、盐、酱、醋、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翻山越岭到十里外的文安驿公社,既误农时又误工分,习近平又想方设法顶着很大压力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代销店,极大方便了群众。还有他自己动手,改造赵家河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开展“厕所革命”等,透过当年的梁家河,可以看出总书记身上那种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教育是立足今天、面向明天的事业,既需要坚守常识,遵循规律,也需要破除禁锢,勇闯困局。校长的胆识,既体现为对学校优秀传统的坚守和承续,也体现为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催生和助长。一个好校长应当是敢想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做的“实干家”,既要建设好校园硬件设施,又要打造好校园文化,外树形象谋发展,内强素质提质量,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合上手中捧着的《梁家河》,反复回味,如余音绕梁。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让我的心灵接受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近年来,在上级的领导的支持下,在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下,在全体教师的齐心努力下,果园小学荣获诸多荣誉称号,在汉滨教育中彰显着自身的魅力。越来越多的班子成员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大舞台,更多的优秀教师在这里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跻身于省级示范学校方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莘莘学子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然而,教育之路漫漫,作为一校之长,我深知,我是一所学校的掌舵人,是带领全校学生、老师一起奔跑的领跑者,我要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的“梁家河精神”,追赶超越,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完成伟大的使命,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治校,不事浮华,逐梦前行,带领学校踏上更璀璨的教育征程!

校长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阅读使人心明眼亮,阅读使人睿智善思,阅读使人温润宽厚。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下乡时带来两大箱书籍,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与书籍亲近。吃饭时读书,放羊时读书,夜晚的煤油灯下还在心无旁骛与伟人对话,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生活贫瘠的年代里,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是书籍的精神食粮喂养了他,滋养着他的信念,修炼着他的心性,陶冶着他的情操。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不仅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根植了为民情怀。

新教育倡导人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作为一名校长,更应该多学,常学,始终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行的学校管理,良好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课堂等,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做有思想、有追求的校长。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一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回忆中曾说:"脚踏在大地,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深深根植人民群众,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的重要源泉。作为一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定要把居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置身于群众中,才能如植物般扎根于大地,吸取我们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根植于人民群众中,必须要真正读懂居民的心。我们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堵防为疏导,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层层转办为层层解决问题,善于宣传动员教育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把居民需求当做党建工作的"第一信号,"用"网格化"民情地图精准对接为民服务,用"智慧网"做好网上办公和四大课堂(即:指尖党课、故事党课、流动党课和电影党课),在老旧小区创新开展流动办公进小区、设立谈心室,开设网上办公等服务方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为民的服务,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上下工夫。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村的学习考察之旅,可谓不虚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村支书,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做法,引起我的共鸣。我所工作的兴国县长冈乡曾被毛主席赞誉为“模范乡”,她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如何将这些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当一名称职的“小康书记”,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梁家河之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20__年6月30日,在熟读《梁家河》一书后,我有幸随着区人社局全体党员踏上梁家河这片神圣的土地,近距离参观《梁家河》书中讲述的一幕幕情景、一处处实物,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反复阅读《梁家河》一书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这次走进梁家河实地参观,是一次精神洗礼,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通过阅读《梁家河》,又走进梁家河,,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这次在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令我印象深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一名干部的重要遵循,他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工作要结合实际,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当年在梁家河村,总书记因地制宜,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样需要实事求是,要深化政务服务公开,了解人民群众对新形势下人社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搭建政务服务公开平台。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企业、群众了解人社工作,做好服务,多走访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人社工作。

真心实干,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于是习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建沼气池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今后,我们更应该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己任,以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来衡量和检验工作成效,全力当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为他们提供五星级的服务。

实实在在,求真务实,树立人社铁军的良好形象。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因此,我们发扬梁家河精神,就要从点点滴滴的工作,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企业的需求做起,全力打造阳光人社、高效人社、法治人社和活力人社,树立人社铁军的良好形象。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10月28日至29日,根据院党委统一安排,我与医院90多名党员干部赴延安参加了院党委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实现追赶超越”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班,两天的活动安排紧凑有序,深深的触动了每位党员的心灵,尤其是28日下午的梁家河参观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今天的梁家河与48年前的村落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是一条小河,沿河道两岸的黄土崖边狭长零星住着村民,土窑洞三间一处,五间一院零散地镶嵌在小河两岸,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别有一番景致。代教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习总书记在这村子生活的7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事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的两次落泪:第一次是得知大姐去世,背着人偷偷地哭;第二次是临离开梁家河的那一刻,当众哭了。那是1975年10月7日的中午,习近平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告别了生活七年的村子,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来送行,很多村民都哭了,当时习近平主席也哭了,边哭边挥手道别,他哽咽着告诉村民们,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村民们舍不得习近平这样的好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与乡亲们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带领村民打井取水,打坝造田,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他远赴四川取经,在陕北首创引进沼气。他用自己的质朴与勤劳、智慧和心血换得了民众的真心,被群众推荐去上大学。离开后,他“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

心中有群众,牵挂着最基层的群众、不忘老百姓的疾苦,是他一以贯之的情怀。,就任总书记当天,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执政理念:“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之后,他连续三年新年“访贫问苦”,年年走进百姓的田间地头、走向百姓的灶台炕头,声声关切、句句问候,他把温暖和关怀送到了百姓的心坎;珍爱自己的亲人,是情;心里装着百姓,是义。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心中藏。爱家、爱民,这样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这个给了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让我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在梁家河村史馆,我们聆听了当年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村时,有13名村民把他一直送到延川县城的往事。当年,总书记亲自带着干部群众从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看到他的为民之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很快赢取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随后,我们又拜访了梁家河村老党支部书记、习总书记的入党介绍人梁玉明同志。老先生年纪很大,却精神健硕,还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学习和工作的许多往事。他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有抱负、有远见,热爱学习、见多识广,果敢稳重,是个培养的好苗子。我经常给他讲党的使命,鼓励他克服艰难申请入党,并把支部书记的担子交给他,让他在曲折和磨难中坚定革命意志、锻造不折不挠品格、锤炼艰苦奋斗作风。”

短短1天时间,我和其他14名村支书重温了习总书记的光辉足迹,途中所听所见令我感触很深。我在我们村里已连续担任村干部。这次考察,我对如何进一步当好村级带头人、培育好后备干部和抓好村里各项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总结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16个字,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群众是淳朴的、重情的,总书记从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时刻保存着那份爱憎分明、爱民为民的情怀,是令人钦佩、令人折服的。同时,农民群众是最朴实的群体,农村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梁家河人的眼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担任大队支书时为人耿直、一身正气。用他们的话说,总书记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

当前,党中央实行的惠民政策很多,群众要求比较高,不仅希望兑现政策,更希望我们村干部也能办几件看得见的实事好事。此次学习考察,让我身心得到了一次历练和洗礼。

小学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我怀着对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品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本书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读《梁家河》是一次党性再教育,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省委书记胡和平强调,《梁家河》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各界要积极学习领悟《梁家河》一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

读《梁家河》,追寻领袖初心,就是要认真学习研读梁家河大学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梁家河大学问学习好宣讲好传承好,为实现教育工作追赶超越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令人感受很深,这本书纪实地记录了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村的变化。正像书上说的一样,梁家村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国家强大的历程。这本书的语言就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却将一位紧密联系群众,“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能吃苦、干实事,爱学习,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优秀品质展现出来。这些品质真是我们干工作所需要的,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书中讲到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精神,令我感受很深。那个年代的陕北非常艰苦,只有具有吃苦精神的青年人,才能扎根在那里,为人民干实事。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经济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苦的精神依然需要。艰苦的环境最能锻炼人,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我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员工,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具有吃苦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吃苦精神的人才能干实事。艰苦的岁月最令人难忘,那些日子虽然艰苦,却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因为它让人成长的快,让人更加渴求好的事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对生活要求日渐提高,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能吃苦,肯奋斗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美好生活。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最知道饮水思源,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疾苦。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正像那样,在和梁家河的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永远都惦记着梁家河的人民和广大的农村人民,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忘为人民干实事。从简单平常的事做起,不忘根本,积极向上正是我们时代精神。

这本书还讲到勤于读书、爱学习的精神,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艰苦的岁月里,不忘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30里借书”为学习的生动故事,与当下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知识丰富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当下,我们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读书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在我们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学习时刻都不能放松。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效益,进而创造出价值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在当下,先进的知识愈来愈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谁优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将引领前进的潮流。因此,主动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书中,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获取知识,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力。现在的我们真应静下心,认真读书,改变自己。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书,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责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梁家河精神感悟与收获

我县“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宣讲会在县行政中心会堂举行,县委副书记李良东出席并主持报告会。县委“三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以及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官等近400人参加了宣讲会。

报告会上,全市最美“三送”干部、最美赣州人、赣州好人,县城投公司驻竹笮乡侧排村“三送”干部熊东生作了主题宣讲。

报告会指出,梁家河村的发展变化,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他们那种意志、干劲和精气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发扬光大。扶贫攻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弘扬苏区精神和梁家河精神,抓好宣讲,认真学习领悟,立足岗位,当好村书记,结合实际,打好攻坚战。

据悉,3月25日至29日,市委组织15位由村支部书记、“三送”干部、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学习考察团,远赴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学习考察,熊东生也是学习考察团成员之一。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梁家河故事展板。(郭受标)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习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当前,赣州正在推进苏区振兴、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我时常觉得困难很多、差距很大,但与梁家河相比,这些困难和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国家还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扶持。

我要把这次在梁家河取来的“真经”原原本本的带回去,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认认真真地学习,把梁家河的优良作风、发展思路、科学理念在家乡发扬光大。

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习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深刻体会。

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小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它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村史馆有一个“回信”展板,上面记录着写给梁家河村的四封复信。他离开梁家河村40年了,但牵挂梁家河的心一直没变,始终把梁家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革命老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个贫困村,作为一个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我感到脸红和惭愧,习的身体力行着实激励了我。我要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及时传达给我村“两委”的干部。

习当年为了解决群众喝水问题,带领村民打了水井。在我的家乡沙洲坝,也有一口井,那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打下的“红井”,所以我感到沙洲坝与梁家河很有缘。从这两口井,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

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要一届届传承下去,需要培养好村党支部“接班人”,每个村有一名称职的“小康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就能带领全村人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我将把个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带回到石甫村,学以致用,学以促用,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成指导石甫村发展的动力,结合我村实际,合理谋划好本村发展规划,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能够借大学生村官的平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又适逢《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不仅仅是在基层获得成长,更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学习梁家河,就要立足基层,从群众最看重的问题着手,列出清单,作出承诺,保证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能够借大学生村官的平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又适逢《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不仅仅是在基层获得成长,更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赴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少年习近平在插队期间先后十次申请入团、八次申请入党,成为当地居民信赖、可靠的领路人,并最终成为梁家河村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打水井、修淤地坝,开办缝纫社、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深厚情谊,在繁重劳动后坚持读书学习直到深夜,在这种极强的改革和发展意识下,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大家改天换地,并形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成就了自己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为民谋利的群众情怀,中国正是在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担当精神指引下快速前行。

学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但从中需要学习和领悟的东西很多,作为一名企业的职工,如何更快、更好、更深、更广地把这种精神运用自己的工作中,是自己需要长期坚持和消化的,让我领悟到培养自己能吃苦、敢创新、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是做企业所必须的,并不断在自己的工作中脚踏实地践行。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组织安排,认真深入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七年知青岁月。一幅幅图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

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多次回陕北考察,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深入基层,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知青七年间,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甜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七年知青岁月,使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作为青年干部,对工作,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企业、为职工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经典故事。读书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无不来自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梁家河》,深刻领会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梁家河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来。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7月11日,怀着崇高的敬意,我们一行来到了延安市延川县安驿镇梁家河村,一下午的参观,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看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总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画面。一个16岁的少年,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一待就是7年,7年当中,总书记10次的入党申请,带领群众在黄土高坡挖深井,办裁缝、铁业社、商店,学习制造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深夜在煤油灯下看书等等,每一个画面都随着讲解员的描述深刻的映入眼帘,总书记说:“这七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作为企业的一名技术负责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和环境与书记当年在梁家河遇到的困难和环境对比,显而易见,前者解决起来要容易的多。沃克公司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实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体现在软实力上,这两年,我出去学习参观了比较多的企业,有让人羡慕的,也看到过很破败的,好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管理好的企业,管理体现在哪里,就是我们目前抓的现场6s,16949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erp的有效应用,产品质量、交期、服务的体现,上令下行执行力的体现。公司要发展,我们就要深入的解决这些问题,跟当年梁家河的困难相比,我们有清楚的目标,有可借鉴的方法,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有明确的要求。只要我们把梁家河的精神核心“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用在工作当中,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没有什么发展瓶颈是突破不了的。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字写在梁家河的墙面上,这八个字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大道至简,沃克公司从20xx年到现在不正是这八个字的体现吗,我们从发不起工资,从企业亏损一直走到现在,解决了多少问题!这两年又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未来非常美好,但困难依旧很多,我们还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梁家河山高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较少且贫瘠,书记带领群众打坝淤地,修梯田,改良种子,尝试科学种田,最终大大的改良了土地,增加了水坝肥田,改善生态环境,长久而持续的提高了农业产量。做为技术人员,我们也要经常思考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治标更要治本。

这次的参观学习,意义深刻,当前,我还在研读《梁家河》一书,梁家河还有很多大道理需要我去思考,单一个“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就足够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