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线路图教案(精选19篇)

小编: 曼珠

小学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准备材料,它有助于教师提前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学教案样题,供大家练习和提高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学数学认识圆教案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小学数学认识圆教案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

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小学数学《认识线路图》教案

1、让幼儿认识马路上的各条线的意义,懂得马路上的交通规则。

2、让幼儿能自己并监督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从我做起。

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动作协调能力。

二、活动准备。

马路路线图一幅、活动时布置成马路图(标有各条线)、指示灯、自行车、汽车。

头饰若干,蔬菜图片若干,篮子八个。录音机、磁带《马路进行曲》。

三、活动过程。

1、带领孩子到指定的马路上,认识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去和来走的路线有所不同,都要靠右走。(教师讲解示范,小朋友不能示范或练习)。

2、认识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1、教师出示挂图提问。

我们要到超市去步行要走哪条路?

如果让妈妈骑自行车带着去该走那条路?

让张叔叔开车班车送我们去走那条路?

买上东西了步行回园要走那条路?骑自行车呢?坐汽车呢?

(请小朋友指出所走的.路线)。

到路口看到红灯怎麽做?绿灯呢?黄灯呢?

游戏:我喜欢的“有趣的线路图”。

1、分组(八人一组)。

讲明游戏规则,让幼儿自己分工(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汽车)。

教师拿指示灯。

2、放音乐幼儿带头饰表演游戏,音乐停表示游戏结束。

3、游戏过程:幼儿要到菜市场帮妈妈买菜,要买妈妈喜欢吃的菜。各走各的路,到路口看好指示灯,买好菜后自己返回。

4、游戏规则: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完全正确或错误少的一组获胜。

5、奖励和做好的一组,并请别的组向他们学习。

6、小结:交通安全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及所有的亲人,要监督周围的小伙伴和其他的人。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

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

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小学数学认识圆教案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认识分数小学数学教案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分数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ww。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甲数)。

(2)乙数的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w=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w=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ww=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小亮。

18元。

小华。

小新。

18w=15(元)。

15w=10(元)。

18ww=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小学数学教案《分米的认识》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百分数认识》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之后进行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1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篮球队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举例和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引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会新的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学生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当中。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篮球比赛为主题导入新课,出示学校篮球队参加的三场比赛的统计表。提问:要知道三场比赛中哪一场投篮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连环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本的自学环节。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用硬纸做的一个圆柱、剪刀、尺。

五、教学流程预案:

一、谈话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形的特征,复习有关圆的知识。教师通过长方形纸旋转围成一个圆柱,揭示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2、认识圆柱形。

师:那么这些圆柱形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结合手中的立体图形自学数学书10页和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题目:

圆柱是由哪些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有哪些特征?

生自学。

师:把你学到的知识与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吗?现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长整理好准备汇报。

小组长汇报。

底面:拿着圆柱,同桌面对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个底面有什么关系呢?将圆柱两底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你发现什么?(课件)。

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师:底面的圆大些,圆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课件)。

(1、)(课本11页)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

(3、)让学生说出圆柱的有关数据。

学生操作: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课件)。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a、在物体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商标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b、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就是说:当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c、介绍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3)分别让学生在教似的引导下回答以上问题,再板书。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请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圆柱,分别得到以下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分别从哪个面看到的?(课件)。

2、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它们是()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一个圆柱有()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的一条边固定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得到一个()。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2、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3、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5、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6、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四、小结学习内容。(略)。

板书:

圆柱。

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略)。

长方形纸旋转圆柱形。

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教案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