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风险防范策略(优质17篇)

小编: 曼珠

10.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这里,我们为您展示了几个设计独特、风格多样的房地产项目。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论文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商业银行业务逐步拓展,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会计人员风险如何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遇到的金融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构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将详细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给出针对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风险和会计素质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表现为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其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达标素质低而导致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最终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会计风险中加强会计核算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因此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与防范,研究一套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方案,避免金融会计风险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影响了整体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影响。

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多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利、权威,运用政府权力集中对社会的各种事务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也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机制下,存在不公平竞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频繁出现,导致菲菲活动猖獗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当地政府本位主义的思想都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建设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之一,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票据结算机制、会计核算机制、会计监督机制、结算。

比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不健全,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联行报单的错发漏发,银行内出现柜员之间混岗的现象,支票等先关票据核算审查不够严格都是因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而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银行管理体制的优化关乎着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增强银行效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加强银行财务管理,建立银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实现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促进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

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就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或者在风险预测,财务监督上不能严格按照规范实施,甚至参与犯罪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质量,增大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

在技术上杜绝操作失误,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上做好自我约束与监督,了解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要求专业人员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培养金融会计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进而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避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根本保障,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岗位人员责任的明确分工,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从管理层次与操作层次进行会计人员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摸索创新,积极构建出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套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也日益复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会计风险严重制约其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文章在剖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为商业银行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提出一些指导性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发展、调节和控制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最具活力的主体,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和银行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活动的中介离不开有力的会计核算,经济的发展带来业务的扩大,给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带来了诸多问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日益凸显,严重制约银行的发展。因此,加强银行会计核算力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完善银行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有效地控制银行会计风险,才能稳定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保证商业银行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因银行业务的增加、业务复杂性的加大使得银行在其会计工作中产生失误或者误差,同时其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监督制度、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与现时的经济业务的相关要求匹配度不高,从而出现因会计工作原因而产生的风险。由于会计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运用不及时、失效的会计信息指导经营决策,从而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1)风险具有可控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加以控制,并把它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银行在可控会计风险的前提下持续稳定地发展。商业银行应认识到风险是可控的,并制定措施来规避、控制会计风险。(2)风险具有客观性。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复杂性、银行内部原因造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银行管理者的意志的改变消失。银行应提前做好准备,以积极应对会计风险。(3)风险具有隐藏性。若商业银行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加上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就会导致在日常的会计业务活动中发生相关风险,如果不及时发现,日积月累,就会使银行遭受损失。(4)风险具有复杂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是具有多样性的,因而会计风险便是各种各样,存在复杂性。按空间范围来分,分为外部环境原因和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按主体来分,分为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会计人员风险等。银行应针对不同会计风险的特殊性,制定合适的对策来防范风险。

(1)会计核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制度不健全,业务核算中没有运用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来确认、计量、报告经济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产生会计核算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业务的特殊性,选择正确的会计方法来核算经济业务。(2)会计监督风险。银行会计工作在反映业务的同时,还要通过已有的会计信息来监督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监督商业银行各部门工作,以有效的会计监督体制来减少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3)会计人员风险。银行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以及风险的防范意识对于银行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便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会计风险,威胁着银行的健康发展。(4)会计信息风险。会计决策有用观要求经营者能运用会计信息来指导经营决策,所以,当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不客观、不能及时反映银行业务活动,便会给经营者带来错误、滞后的会计信息,影响经营者对银行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判断,从而使决策失误,给银行带来损失。

浅谈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结构、财务管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不够规范,使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为了使中小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如何降低和控制财务风险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

研究如何降低风险及控制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

(一)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管理者也就是所有者,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有高度决策权,企业的日常财务收支、项目投资、资金筹集等都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了许多机遇,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能力差。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企业资金浪费严重,财务控制能力差。

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现金交易,提前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浪费与闲置;在销售活动中为了占领市场,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坏帐呆账产生的几率增大,资金回笼困难;在流动资产中,中小企业存货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周转率不高将导致资金积压在存货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三)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

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投资者也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偏重于经营管理,对财务管理不重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使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四)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中小企业由于财务机构的不健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加之中小企业会计资料的不完整、不齐全,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通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及外部环境两个因素。

(一)内部经营管理造成的财务风险。

(1)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多。

按财务杠杆作用来说,企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比较恰当的比例是6:4,中小企业由于投资发展需要,自有资金有限,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资本结构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部负债往往过高,适度负债可以降低资本成本,为股东带来收益。

但企业内部负债过多,一旦经营管理失败,实现不了目标利润,就不能按期偿还银行债务及利息,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

(2)资产流动性差,资金短缺。

中小企业因本身规模不大、资金不充足,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不高,赊销比重过大,应收帐款不能及时回收,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现金流量少,容易造成资金短缺,一旦资金缺口不断增大,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使企业无法持续发展、持续经营。

(3)管理模式落后,缺乏科学决策。

中小企业所有者也就是管理者,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由所有者说了算,使企业对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捕捉,因此丧失了更多的机遇;加之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企业的投资不能进行科学论证及可行性分析,往往凭经验及主观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盲目投资而引起财务风险。

(4)财务内控、风险预警制度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内控制度,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有些即便建立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如会计与出纳职责划分不清、财务与审计部门不分,由于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企业对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另外由于不少企业管理层认为财务就是为企业管理资金和资产,只要账目做好就行,对财务风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建立财务风险事前的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体系,偏重于事后控制,致使财务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5)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一是中小企业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有些领导不懂财务,既使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但是从本身能力上就无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当企业突发财务风险时,其应变能力、处理风险和防范能力就明显不足了。

二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甚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加之业务技能较低,财务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差,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

(1)国家政策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

近几年,我国虽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但国家政策更多倾斜于大型企业和新兴企业上,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有限,丧失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银行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不稳定性,盈利能力相对较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加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过于严格,使企业贷款融资非常困难,资金获得途径狭窄,增加了财务风险。

三、降低和防范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优化资本结构,调整负债比例。

财务风险适度、财务杠杆效益高、资金成本最低这是企业财务结构最佳状态,财务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减少财务风险,反之则增加财务风险。

一是要优化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

中小企业要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的资本、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确保企业负债在合理的比例之内,不超过自身承受能力。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中小企业进行负债融资时,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将短期负债、中期负债、长期负债进行动态组合。

(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流动性。

中小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流动性,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实行资金预算管理,企业每年年初编制预算方案,合理分配资金,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采取保守的财务政策,企业资产、负债比例适度,长短负债结合,减少负债风险和成本;最后加快资金的流动和周转,保持合理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存货比率。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科学决策。

中小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决策风险。

一是聘请高层次的管理者,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全面考虑,以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是聘请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专业化财务人员能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采取措施控制;三是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准确、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健全和不断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企业首先应设置监督控制机制,分设财务和审计部门,保证两者职能的有机结合,同时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现代中小企业大财务观念,充分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

另外,中小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制度,建立风险分析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敏感性的认识及风险的控制能力。

(五)加强财务风险宣传,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一是企业管理层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风险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意识的宣传,使企业员工能够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最后,中小企业要积极打开融资渠道,尝试向境外融资,获取多渠道的资金。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商业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对控制风险认识上的缺失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应提高前瞻性,建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综合防范体系,把金融风险防范与政府政绩挂钩。同时,应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和高效的会计风险控制监督保障系统,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挥外部监管对风险防范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化解不良资产存量,遏止不良资产增量,以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

一、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将控制放在防范风险上。

(一)正确认识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但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失。

有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三)控制因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

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有利于降低“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更好地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汇率升值总体上有利于内外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紧缩政策。从目前看,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内外失衡”的调整仍未完全到位。因此,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尚有一定升值空间,决策层很可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允许汇率继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完善,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只有外汇远期和掉期两种,汇率风险难以完全有效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增加。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银行汇率风险仍将增加,并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增强使得银行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增加。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并扎实开展管理变革,力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通货膨胀阴影犹存以及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注意采取下列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一)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商业银行要树立“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理念,内控规章制度的制定后评价和完善工作趋于常规化,内控管理纳入考核评估体系,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要得到较大改观。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要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建立专门的审贷中心,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能力逐步提高。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改进和提高了风险定价技术与能力。还应加强风险问责,特别是对高管的风险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首先,内部控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再次,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讲,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促进经营战略调整,实施以结构调控压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各行业的影响,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对能够抵御通胀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四)全面加强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密切监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有关企业的信贷风险变化,注意防范企业或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和融入、融出资金的流量管理,加强头寸预测调度,制订应急预案。并注意均衡安排投资,以实现支付安全和较低的备付率水平,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压力。通过匹配资产和负债来规避结构性风险,同时运用多种金融市场工具对冲借贷资金的币种、金额和期限匹配不完全所产生的风险,并通过风险敞口和止损限额控制来规避交易性汇率风险。

(五)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完善重点环节和会计核算程序。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六)防范风险应对激励考核有所改进。

在“资产质量效益”同步考核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附加值等激励考核技术与方法。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完善约束机制是银行改革创新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当按照效率优先兼顾社会责任和公平原则,建立对银行贡献度和安全性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并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精神激励方法,提高精神激励效果。

(七)防范风险应当改进信息披露。

通过有效的信息披露。让社会公众及时全面了解银行的相关情况,是加强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当前,商业银行应继续按照有关制度规定、规范和强化常规性信息披露,加强会计业务,特别是理财等业务的风险提示。此外,对于银行内部案件、重大风险事件、问题,以及对其整改计划、整改进展等及时报告监管部门,提高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意识。

总之,良好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将外部的科学刚性监管转化为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内控风险的内在动力,对商业银行建设具有“催化”与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继续向资本充足、内控经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目标迈进,商业银行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原则,采用政策引领,准入把关、检查督导等手段,督促银行建设更好的发展。

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策略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逐渐成形、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逐渐成为我国强化银行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重要措施,也关系到银行监管部门和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以质量特征为出发点,深入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活动一体化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常出现在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金融监管机构行使权力过程中。在如此情况之下,我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市场约束来达到补充监管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入世至今,信息透明度仍然被各方所怀疑,由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也主要关注信息透明度。我国经济为了避免出现金融危机,政府以及各银行机构必须牢牢遵守国际巴塞尔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及其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会计信息供求主体。现阶段的我们国家,一般而言管理层是会计信息供给主体。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参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然而他们更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普通会计人员来说。因此他们或多或少会影响会计人员信息生成的过程,从而干预普通会计人员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层在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递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层实质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主体而不是直接操作的会计人员。

2.影响会计信息供求的因素。

2.1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基于利益最大化及信息透明的考虑,他们会充分考虑到提供会计信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会与别的企业或往期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及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确保效益大于成本这个假设的前提能够成立,假如此假设不成立的话则不提供会计信息。换句话说,企业所获取的信息量不足,即使内部成本不高,然而外部使用者仍然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信息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从而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怀疑,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2.2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度和监管力度。由于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着较好的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编制者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同时使得会计信息的社会成本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编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全面有效的监管管理之上,目的是防止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出现造假行为,使社会处于健康的信用环境之中。

2.3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在自身内部对会计信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经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授意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虚假,信息质量不高等,而出现这些制约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多而且复杂,综合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这些:商业银行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1.管理体制不完善。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其主要特点是竞争压力小,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很少或者不考量其自身信用情况以及债权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财务状况不好从而会顾虑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会顾虑由于资产质量不佳或者数据不好看等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披露给利益相关者看之后会影响银行自身形象,最坏的结果甚至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所以因为害怕而回避信息披露。

2.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的会计信息主要还是披露财务会计信息,而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风险的计量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正是因为对这些风险缺乏衡量,而且对这些风险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很多差错的出现。比如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没有规定统一可行的方法,所以也很难有估算其未来产生不确定的损失或收益的估算的技术和方法模型。

3.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还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制度,不能可靠保证其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准确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不能根据其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风险估计,从而会影响其做出投资决策起。所以国家监管机构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完善和改进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四、对策建议。

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高效的结合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强制性披露手段的优点一方面是能为信息披露提供标准化的价值尺度,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最终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促使银行能认识到根本性问题即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使经济能够稳健增长。强制性披露的缺点是银行的商业秘密可能由于强制披露被竞争者获得从而导致在竞争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我们不能以损害银行利益的方式而去追求充分披露。

2.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优良内控制度,我们所说的内控不仅包括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应该受企业环境影响,更应该受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等的影响。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宣传,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从精神层面重视内控制度,从而知道内控不仅仅是静止的规定,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3.强化信息披露法律机制建设。商业银行的出发点在于盈利和扩大市场筹资,因而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经常出现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则置之不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对民事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然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刑事责任,追加问责职能,尽可能构建完整详尽的信息披露全效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为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为其发展指引了方向。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际银行信息披露指引不断完善的方法。而且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银行的“最高”标准是我国银行信息披露规定,而基本没有任何愿意自愿披露银行高于标准,因此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应参考国际最新监管思想,注重提高银行本身治理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的风险防范策略

物流业是一个极具风险性的行业,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很容易发生车毁船沉、错单、延误等事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物流管理的风险防范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近几年,我国物流事故频繁发生,损失惨重,单是包装事故每年造成的损失就达150亿元,因装卸、运输事故造成的损失更是高达500亿元,其他比如因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失也有30亿元之多 。这种事故的频繁发生与物流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加强对物流风险管理防范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摆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学术界人士面前的重要问题。

物流企业管理的风险来自多方面,既有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比如,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物流供应商,由于供应商服务地域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独家物流供应商政策可能给某些地区的服务带来风险。要想提出有效的物流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策略,必须首先明确当前物流业存在的风险,有的放矢。如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其他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根据长期的调查以及多年的从业经验,我认为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带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于遭受气候变化,如突降雨雪、台风袭击、地震、泥石流、战乱发生的影响所造成的。主要包括货物配送过程的中断,或者货物丢失、损坏、拖延到港、以及到港不能卸货等问题。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物流企业的损失。

第二,诚信风险。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或者物流过程的复杂、周期长,有时不能够维持整个物流过程的运转,而不得不选择合作伙伴。这时合作伙伴的信誉、实力等情况就成为影响物流运作的重要因素,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不济、信誉较低,故意不遵守本已达成的承诺,从而造成物流企业不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实现货物运输的卸载、转载、接货、送货等服务,这种情况也会引起物流企业在经济上的损失以及信誉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物流企业自身管理存在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核心是物流作业中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物流企业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的,主要包括物流合同中的风险和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其中物流合同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向客户屈服、妥协,自动放弃了本身应该享有的豁免条款。(2)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制极高的服务标准,质量的精确度也承诺的极为苛刻。(3)在与分包商、合作商等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关于责任的界定很不明确。以上三个问题,即物流企业的妥协性,合同严密性的缺乏,过高的、难以实现的服务承诺以及风险防范中责任不明确都会造成合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造成的风险,物流方案设计出现漏洞造成的风险,以及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必要责任心造成的风险,物流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不严格、工作流程设定等不合理造成的风险。其中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是物流过程中风险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存在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这种特点就使得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多风险:(1)因为物流周期很长,周转环节很多,很容易造成货物丢失或丢单情况,并且丢掉的货物很难调查确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就难逃其责。(2)货物配送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天气原因、人为原因等,就很容易造成配送延时,这种风险发生时,客户会向相关物流企业索赔,物流企业难辞其咎,就必须承担违约赔偿的责任。(3)货物配送时还经常会发生货物损毁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物流企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赔偿。(4)业务合作产生的风险,许多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无法完成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就不得不选择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货物的配送。这时合作伙伴的信誉、实力等情况就成为影响供应链的重要因素,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不济、信誉较低,供应链就会出现被破坏的风险。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责任仅凭一张小小的运单就很难划分。

总之,现代物流企业还存在诸多的风险,必须加强管理。

物流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自身运转存在很大的风险。并且,物流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客户的物流需求。据此,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不良事件产生的机率即可能性,另一个就是这种不良事件对于满足客户物流需求终极目标的实现产生的后果,这种后果一般有正面、负面两种。根据目前国家提出物流风险管理流程模型,我们可以将风险管理归纳为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及风险的控制三个重要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之中,风险因素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它是指确定潜在的不良事件即明确风险产生的来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它是指预计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以及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风险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风险控制实施的最优措施。二是在措施确定之后及时付诸行动,并且对风险控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流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物流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目前物流业存在的风险以及物流风险管理的内容,我认为加强物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动态的、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机构是物流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也是风险防范措施或者方案的制定者。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以及控制都要靠此机构来完成,因此,风险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意义重大。关于此机构的建立,一定要选择具有高素质、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组成。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财务、法律以及企业的主要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代表。除此之外,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对于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转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在工作中玩忽职守、疏忽大意,轻者会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重者甚至会造成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因此,风险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责任必须明确,而且落实到位。此外,企业法人作为企业的代表,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负有总责;企业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负有具体责任,负责抓具体的风险管理事务;其他工作的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风险管理工作负有主要的责任。这样责任明确之后就能够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使物流企业发生风险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建立严格、良好的规章制度,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那么完善的规章制度应该如何建立呢?首先,物流企业制订规章制度,应该依据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消防法》、《安全生产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要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框架之内,以不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为原则,建立自身企业的规章制度。其次,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制定自身规章制度的基础,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则是规章制度制订的关键。因此,物流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自身经营状况、服务方式等。只有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总之,只有实行物流风险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才能够确保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营,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提高信息分析能力,预防风险。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使用为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当今的物流业也已经不同以前传统的物流行业,成为了一个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服务产业。在这种产业中,信息手段越完善,信息反馈越全面,对不确定因素以及不良事件的预防性就越强,物流业所面临风险就越小。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各类与本行业相关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有效预防各类潜在物流风险的发生。

第四,创新风险管理体制,探究风险应对策略。物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复杂性、相对性的特征。同时物流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创新风险管理体制就显得尤其重要。关于如何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的物流安全监控系统。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物流风险管理内容分为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因此要想有效的规避风险,必须先识别风险。现代物流新技术即可对物流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并且能够根据所识别的因素,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科学的、富有实践性的决策。另外,通过现代物流新技术,还可以建立异常报警系统,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2)建立健全风险应变机制。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风险发生时,必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所遇到的风险。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变措施以及风险应对的工作程序,使风险应变的体制更加完善,从而在面对风险时有能力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五,寻求适当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物流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一环。关于如何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物流外包的成功,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树立双赢的合作理念,建立高效的沟通反馈体制以及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合作商利益一体化。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强强联合,而且能够使合作双方的信任度以及默契度都有所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在企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物流业亦不例外。因此物流行业在进行每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要反复论证,保证其在法律上的可行性。尤其是在签订合同时,因为合同是防范物流风险的重要一环节,合同若签订不当,责任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物流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的签订,在草拟合同直至签订合同的全过程,都要选派有一定经验以及丰富法律知识的人员参与其中,确保合同的合法性,明确公司的责任。在合同的执行阶段,也要加强法律人士对于合同执行的介入及监督。

第七,增强保险意识,积极参与投保。物流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决定了物流企业遭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除了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相应的途径转移风险。参加保险就是目前风险转移的最通用办法。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投保是转移风险的一条绝佳途径。现在有些物流企业还抱有投保无用的观念,为了节省资金而拒绝投保,这些错误观念是必须被摒弃的。为了保障企业的平稳发展,减少物流企业遭遇风险时的经济损失,投保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如何投保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在考虑自身业务情况以及企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产品。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措施,加强物流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因行文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目前在我国物流行业中还存在诸多的风险,物流企业只有针对自身的状况,通过实施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增强法律意识、保险意识、引进现代物理信息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制等等风险防范策略,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甚至规避风险,才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论文

随着国内金融系统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系统的改革使商业银行在面临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作为直接经营资金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及规章制度,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良性发展。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特点及笔者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整理规章建立制度,而是将内部控制融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去,各个业务环节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动态机制,及时有效的防范各类经营风险。部分会计人员未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岗位体系不能高效运转。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岗位分工不明,控制力度小,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较难适应当前内部控制的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度较低,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控,操作违规意识不高。未建立健全人事激励机制,没能对领导干部的权利进行相应的控制,其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存在较大的风险。

风险防范的规章制度不够系统化,较为琐碎,不利于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控制的全面学习,从而应用成效往往较低。各部门各自为政,每个部门的会计核算规则由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制定,会计核算规则、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统一,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各个控制系统未能有效结合,全面控制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未能结合银行实际,有的甚至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失去了内部控制的存在意义。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较为薄弱,系统开发投入不足,机房控制管理和数据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和办理业务的各种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新业务没有及时指定相应的控制办法,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健全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

银行的经营风险普遍存在,关键是如何有效的防范、控制。现阶段,内部预警系统建设滞后,风险识别及防控方式较为落后,对相关会计业务的分析较为片面,对部分风险的认识评估还较为薄弱,识别评估能力较差,未形成良好的风险防控措施,商业银行若在风险发生后再进行事后控制,风险破坏力较大。对同类风险不能进行及时总结,不能有效规避防范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对单笔、单项业务进行评估,缺乏对银行整体经营风险的评估,且评估缺乏连续性。未建立风险量化体系,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不能准确评估,不能实行差别化管理。

会计检查辅导不到位。会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类检查活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辅导,因此,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较难被发现,不能扩展发展空间。内部稽核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自我诊断、自我修缮、查错防弊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内部稽核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浮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修正的作用。稽核人员配备上未按实际的工作量进行配备,对稽核人员的素质未做具体要求,导致稽核人员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不能较好的适应工作需求。稽核人员缺乏系统培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导致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能跟不上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形势。内部审计手段较为落后,对一些风险点未能进行有效的把控,工作流程缺乏标准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意识融入到工作中,实现员工的自我管控,自觉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的工作作风,积极有效的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结合工作人员、设备情况,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使会计岗位体系高效运转。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真正素养高、专业精、能力高的会计人员充实到会计队伍中。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开展切实有效的业务培训,并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完善人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员工诚信度,树立勤勉的工作态度,秉承公正严谨的工作作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使自身能力符合银行经营发展的要求。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结构,加大管理力度,促进内控制度与业务同步发展。梳理、归类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整理结果对现有制度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订。建立分级授权制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明确各岗位责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加强对重要岗位、重要物资的控制。健全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及时有效的对会计操作风险近视识别及防范,从而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现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制度中的优缺点,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更新计算机知识,坚持制度优先,有效应对新业务的出现,使新产品、新业务的进入与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的变更同步进行,实现对新业务的有效控制。有效降低新业务开展带来各种风险,尽快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完善风险评估体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有效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敏感度,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预警系统,还会使日常的业务操作性更强,能及时发现问题,使会计日常业务的操作性更强。预警系统会在业务办理之后,持续跟踪业务进展情况,防止风险再次发生,如若发生也能在第一时间对风险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建立可以量化的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针对不同层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银行内部执行时有可以参考的标准,能够根据综合评价指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从而使企业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银行能够借助银行外部的力量对银行内部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检测,内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最大程度的促进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

组建监控小组,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控。有效的利用会计资源,合理安排工作,使监督小组不仅能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能够协助管理者有效的制定相关决策。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系统,提升会计人员自我管控的意识与能力,充分了解控制理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降低错误发生率。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分析能力高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加强对稽核人员的培训教育,充分发挥稽核部门在查错防弊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严格的责任追求制度,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或处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银行的第一道防线,在有效应对体制改革、经营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存在着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风评评估评价体系不健全,内部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等相关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风险防控作用,减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试论会计网络化系统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策略毕业论文

1、会计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行分级会计管理,区域与区域间没有交互,内部进行会计核算汇总,并交予上级机构,这就使得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对数据进行篡改,导致会计工作出现问题。

为了提升公司利润并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恶性竞争,有些商业银行也会弱化会计职能,放低监督力度以满足一时利益。

另外,一些领导者以及会计人员利用自身权利做出违规行为,使会计工作失去原有职能,导致会计风险和企业损失。

2、未建立健全完整的会计风险内控制度体系。

近年来,虽然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都把内控制度的建设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来抓,但多数银行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完整性不足和操作上的滞后性是各家银行存在的通病。

3、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充足率被高估;另一方面是资产报表反映的质量与其真实质量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常将提取的呆账准备作为附属资本处理,与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定义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低估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其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程度均受其资产质量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规避不良资产的监管风险和粉饰财务报表数据,部分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和签发票据增加贷款余额或片面扩展表外业务,数据操纵的结果必将导致会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对实际工作中会计风险的防范重点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极易给商业银行带来会计风险。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快速扩张的规模策略,从社会上招聘到的会计人员原来大多是在工商企业从业,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会计缺乏深入了解,加之新入职的会计人员通常没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岗前培训,造成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

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合格会计人员的严重缺乏,既不利于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开展,也给会计核算和管理环节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二、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1、不断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会计规范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想要防范会计风险,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会计规范体系,以实现会计信息生产的标准化。

会计规范的内容繁杂多样,会计规范体系并不是将这些内容简单的罗列出来,而应该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层次分明的组合成一个框架结构。

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健全会计法规体系是对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约束与规范,控制着会计管理行为的方向与合理化程度,这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工作作风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对会计风险也会有明显的防范作用。

2、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当根据会计法规体系的各项内容,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各层机构都应按照程序进行会计工作并严格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做好自身工作。

其次,要完善监督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严格监督,即加强对上岗人员资格的审核,对正在进行会计业务的检查,对已处理会计业务的核对。

另外还应定期检查或者抽查各部门的工作状况,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严格处理。

最后,应注意对处理数据和依据的保存,例如对密押、凭证的保存与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按照要求进行使用。

3、加强会计检查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是使会计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行的有效途径。

对会计的监督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的监督检查体系,以将人力检查监督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补充。

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强化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

对于现今商业银行会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可将实时监测系统和稽核检查系统综合运用,共同协作进行风险防范,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也成为商业银行在防范会计风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系数,商业银行需要研究性能优良的、质量安全的软件,在提高运用简易性、功能齐全性的过程中注意对安全信息的保护。

为了抑制日益严重的信息失真现象,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规范会计报表。

可以在会计报表中添加以下内容:贷款风险集中度;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

5、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会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实行有效的惩罚机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良性的轨道引导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首先,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人,在赋予会计人员权力的同时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严格会计人员的准入资质,并结合不同岗位的责权利不定期进行考核。

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会计工作质量,适应新的业务环境和竞争要求,持续提高防范会计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论文

当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分配时,常常会出现一人担任多个职位或者一个职位由多人负责的现象发生,不管是出于何种考虑,但是这种人员的分配方式还是会在较大情况上对银行的会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会引发一人无法完成多个工作或者多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人浮于事的状况发生,严重制约了银行会计岗位的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银行制度方面。

对于会计的内部控制建设,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为相关会计工作的执行以及工作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反观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却是存在诸多漏洞。比如,虽然有些银行制定了会计风险防治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却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在逻辑执行方面无法真正落实,因此使得银行的会计风险防治制度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其对会计风险的预测与防治作用。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会计风险的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员工素质密切相关。由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使得员工普遍缺乏对于会计工作的风险防控意识,无法有效完成对于会计的正确预测与防控,导致会计工作面临较大的发展风险。

(四)信息沟通与反馈方面。

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沟通是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推力,尤其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部门来说,如果不能与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间进行信息的良好沟通,便不能及时掌握银行发展的整体态势,也就不能对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较大参考性的发展意见,这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一)权责不明。

银行的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对工作分工存在认知上的缺陷,无法知晓自身负责的具体工作部分,对自身负责工作所担负的责任尚不明确,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在一件工作上,对于自己担负的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无法掌握较大的主权,削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银行会计工作的效率来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管理不善。

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对会计工作风险的正确认知,因此对银行内部的会计部门的管理充满了随意性,甚至忽视了对会计部门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导致会计部门对于自身工作的效率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加之工作的成效无论好坏都得不到相应的管理评价,因此削弱了会计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会计工作效率无法提升。这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会计部门的管理疏漏所引起的。

(三)现代技术不高。

当前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涉及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于会计部门工作系统高度安全性的需求。但是当前的商业银行的工作系统仍然存在着技术程度不高的现象,这样便为不法分子攻击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系统提供了便利,很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方面的危机。

(四)重视不够。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够,尽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审计等领域的运用广为人知,但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不少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知之甚少,对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则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商业银行把内部会计控制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的制定、装订和汇总,认为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有的商业银行虽然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表现在实践中则发生了背离,如在把握内部会计控制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与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管理上不够规范,有的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与发展、内部会计控制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确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意识,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既定目标的关键。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而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切实贯彻是实现内部控制既定目标的关键。制度运行的状况及运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首先,确立正确的发展观。银行管理层和经营部门应达成共识:银行的发展要在规范的范围内发展,要以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内控环境。其次,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使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形成整体认知。再次,构建内控文化。银行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员工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形成内部凝聚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会计内部控制成为银行员工自愿的行为,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觉地按照规范行事,共同努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岗位职责。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必须对会计工作的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为每位员工都安排到属于他们负主要责任的会计工作,且规定好对于工作成果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以此提高员工的自身责任感,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会计部门有关风险预测与防治的相关工作无法提上日程。所以,为了实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性,就要使得会计部门能够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标准进行会计风险预警,建立相关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按照风险预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治等流程进行相应的体系建设,为会计风险预警部门的工作提供流程指示。同时也应注意有关会计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治措施的制定,因为会计风险发生的时间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风险预测的结果会存在些许出入,所以应该确保在会计风险发生的各个时刻都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措施,为会计工作提供绝佳的安全保障。

(四)切实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完善会计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严谨、规范的职业风格。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高素质会计队伍,为银行稳健经营提供基础和保障。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贾芳琳.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1期.

[2]杨晏忠.商业银行提升内部控制力实现安全运营的思考[j].金融会计,,(4).

试论会计网络化系统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策略毕业论文

施工单位财务工作中,融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高的利率、较大的融资成本、过高的举债超过企业偿还能力出现过度负债,施工单位进而出现财务危机或财务困境是常见的投融资风险特性,投融资风险是市场经济环境、资金供需、融资期限或规模等原因的变动综合引起的。

施工单位的经济型财务风险主要指货币政策、价格、汇率与利率等引起的财务上的风险。

通货膨胀的蔓延,企业出现融资困难,实物资产升值、货币性资产贬值,增加了资金成本。

再有,在投标中,施工企业压低标底仅为中标,同时向建设单位大量举债,在承包项目后,施工单位的财务风险巨大。

这是因为需交纳保证金以及施工投入要依照中标时投入。

另外,若成本费用把控存在缺陷,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等,都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结算与资料等也可能对财务核算造成影响,财务风险亦可能发生。

二、有效防范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建议。

1.防范财务风险制度的构建。

首先,有效管理项目部印章,构建领用印章信用制。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不善可能造成财务风险,同时合同签字盖章需要项目部印章方能生效,为此,印章管理迫切需要。

项目部经理负责项目印章的领用与保存,其他财务项目责任人则对发票专用章、财务专用章做领用与保存。

签订“印章使用信用书”是领取印章前的必须工作,由多人专门负责保管财务印鉴。

对于项目分部的购置材料合同、分包合同等若需项目部公章,则要经过批准。

其次,风险报告制度的构建。

若项目实施时,出现的重大情形可能损害单位利益,比如虚假成本列支、印章失落、财务票据失落(盖有印章)、工期不能如期完成、重大亏损可能出现、担保或借款是以项目部为名义行使的情况等,项目财务人员与项目经理应立即控制风险,并向上级及时报告。

最后,构建项目经理的权责制度,比如将项目责任、项目效益等与其收入挂钩,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项目经理也要对财务风险负责。

2.项目成本的管理。

严格控制项目成本支出,在分包商定价、采购材料时,要实行多人参与的机制,相互监督;把好材料出入库关口;工程款项的支付不可现金交易,应转账支付;实际的建设项目成本与发票填写数据需一致。

同时验证发票真伪,如国家税务部网站或电话查询,若无伪造,则书写“已验发票”。

3.债权与债务的管理。

首先,债权管理。

实施工程项目环节出现的债权有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对预付账款应做好结算工作,同时努力催收应收账款,确保项目收入正确无误,无遗漏。

我国民诉法中有关于债权诉讼时效的规定,若超过诉讼期限,债权将不会受到法院支持,为此,对于难收账款,可走法律途径。

其次,债务管理。

工程项目债务有外借款、保证金与押金、成本性支出欠款等。

第一,管理好劳务工资支付。

以劳务公司为中介的劳务工资支付为分包形式,要核对劳务人员名单以及工人和劳务企业签署的协议。

施工企业不可拖欠劳务工资,同时工资发放时应签名核对认证。

第二,管理好分包单位、班组的工程款。

登记掌握分包单位、班组的工程款实付状态与完成工程情况。

第三,管理材料购买支付。

登记管理材料的付款、入场等各环节,以具体材料为参照,核对发票金额、数量与付款额的正确性,收款单位应是发票单位。

4.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风险意识、风险防范水平对于整个施工单位的工程项目的财务能否顺利运行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较为繁杂,比如,施工企业与监理企业的招标参与、设计交底组织、评审设计方案与选择设计单位、审查工程用款、工程决算的督促与配合、参与签订合同工作等。

若何一项工作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给施工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为此,施工单位应着重对项目部员工、财务经理、工程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培训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法律经济管理与成本管理等财务知识,逐渐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并树立防风险意识,掌握风险解决方法。

具体操作上来说,可以案例形式向大家讲解分析,引起管理人员重视。

5.审批资金使用。

总部或项目部账户为收取的工程款账户,在支付工程款时,要遵守签字审批规定,确保原始凭据真实、依据可靠、手续无遗漏。

三、结语。

在施工单位的各项目建设中,难免会存在某项目工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进而出现预期利润额与实际利润额出现偏差,施工单位效益大减,此即为项目工程财务风险。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存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具体工作中,比如税收风险、债权债务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合同风险、资金管理风险等。

做好风险的防范,是确保施工项目如期完成、成本合理投入的保证。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企业是重要的能源企业,其建设项目遍及世界各地,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石油产品,防范财务风险工作,确保企业经营效益,是企业内部人员应尽的责任。

市场化背景下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生存并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税务风险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本文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介绍,深入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的种类和成因,并提出加强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导向型;税务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小微企业,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小微企业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约为60%,税收贡献比率约为40%[1]。

但是,小微企业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全、财务管理不善等原因,面临的税务风险较大。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和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当前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种类和成因分析。

由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企业税务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1)税收政策风险。

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划分,企业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属于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中的法律风险,它是指由于税收政策变动或税收执法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

形成企业税收政策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税收政策发生改变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收法制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税务部门往往需要在税收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相应政策变动,从而给企业带来税收政策风险,比如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税收政策;其二,税务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实行分头管理的税务管理模式,税务执法部门包括国税、地税、海关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实际税务执法过程中会有重叠现象,具体职责划分不清[2]。

中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策略范文

暴雨暴风雨暴雨storm是指暴雨,通常形成于积雨云中。根据中国气象法规,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强降雨称为暴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与一般性赛事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参与和出席人数多,公共资源参与度高,媒体覆盖面大,涉及市场范围广,因此其产生的法律风险比较大,需要控制的风险类型也比较多。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公司业务团队将主要从民商事法律风险角度分析其风险类型,以期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控能力。

体育赛事是体育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成功的体育赛事,不但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赛事产品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赛事组织方、赞助商和媒体提供很好的获利和宣传的渠道,对大众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一般指国际或国内的各种大型的、综合性的或单项的运动竞赛,不同于一般性体育赛事,大型体育比赛的基本特点是级别高、规模大、投资多、主办单位权威性强。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等。大型体育赛事与一般性赛事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其产生的法律风险比较大,需要控制的类型也比较多。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参与和出席人数多,公共资源参与度高,媒体覆盖面大,涉及市场范围广,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较高的要求并形成很大的影响。这些较多的涉及面和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必然使其筹备与举办过程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可能形成有损或背离赛事目标的不利事件和严重后果,使体育赛事存在风险。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包括赛事运行与时间安排、经济收入与财产损失、人身健康与卫生安全、设施器材与交通安全、环境天气与自然灾害、恐怖爆炸与观众骚乱、知识产权保护不当等多方面风险。

根据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要特征,分析其从筹备到举办阶段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大型体育赛事主要面临以下的几类风险:

1.组委会收入损失风险。

主要包括与组委会达成协议的客户、供应商或赞助商因破产、爽约或不履行义务等原因使协议被取消,组委会收入不能实现的风险;赞助商承诺赞助经费的履行方式变化的损失;以及因部分国家抵制赛事、赛事安排变化或赛事取消而导致赛事的电视转播收入、门票收入和广告收入的损失。

2.财产损失风险。

主要包括赛事期间由组委会负责管理的赛事场地、体育场馆、新闻中心等与赛事有关的建筑物的损毁;组委会成立至解散期间各类自有财产的灭失(不包括自然损耗),如因爆炸、火灾、故意破坏等造成的设备及设施损毁和营业中断,因技术问题、质量问题引起的组委会比赛系统、体育器械、医疗器械、通讯设备等设备的损毁及运输工具的事故损失,如因不慎驾驶、质量技术故障、其他意外因素导致组委会购置或租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发生的事故损失,各类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失等。

3.人身意外伤害风险。

主要指与赛事有关的人员伤亡、医疗费用、护理及遣返费用等。包括组委会成立至解散期间,因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善、其他不可知因素引起的组委会全体人员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赛事期间国内外体育组织的官方人员、全体参赛人员、赛场工作人员、场地工作人员、服务中的志愿人员、采访中的新闻媒体人员、比赛场地内的关注和其他组委会委托的与赛事有关的各类代理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

4.体育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体育产业爆发式成长,赛事ip的人,于课上于课后,于工作中于私底下,我总努力保持笑容,希望他们能在接受自己的帮助后将皱着的眉头重新舒展开,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只有时刻铭记心中,并融入行动中,才能让这种精神感染身边的人,才能将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

但那时我年纪还小,还不能体会当中的含义,党似乎离我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我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知道了邓小平爷爷为我们指明了富国强国之路;我更知道在新世纪的今天,以江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带领我们走向民族兴旺的未来.这铁的事实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些共产党员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但却离我很远…直到有一次:

在11008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中,我在电视上看到,那肆虐的洪水吞噬着农田,破坏着村庄,百姓生命垂危.就在这时,一群群身着绿色军装的猛士,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滚滚的洪流中,救起了一个又一个灾民,其中,党的好儿子—李向群同志在累昏过去后再也没有醒过来。爸爸告诉我:“看,这就是解放军,这就是共产党。”啊,我忽然觉得,党离我们并不遥远。

此后,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我的周围。我的父母经常早出晚归,他们经常在节假日也忘我地工作。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许多星期天是这样渡过的:早上一觉醒来,爸爸妈妈已经上班去了,我按照妈妈放在我枕边的留言条的指示,漱洗、吃早餐,然后做作业,…有时我会用小手扶着窗栏,痴痴地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那时,我多希望父母能像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一样带我到公园坐坐过山车,开开小飞机,可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爸爸是工厂里技术最好的机修师,工厂里的机器出故障,只要电话一响,他马上就去。有一次接到电话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外面风雨交加,妈妈心疼地说:“等风雨小一点再去吧。”爸爸说:“没什么要紧的,我小心点就是了。”说着,父亲就消失在雨雾中。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共产党员。

在我们的学校,常看见一位骑一辆半新的自行车,衣着朴素的中年女教师总是很早就到学校,走得最迟的往往也是她。她是谁她就是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方桦。她治校严谨,她更关心教师的生老病死、师生的思想进步。教师生病住院,她必定亲自去探望;教师的小孩要入学了,她也亲自过问,到处奔走。她爱生如子,我们级里的小邱同学,因为常常违反纪律,经常逃学。在校长的亲切关怀下,他进步了。在我们学校里,得到方校长帮助的学生又何止小邱一个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自然也有许多优秀的党员和老师。

放学了,灯亮了,程绮霞主任还在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化学难题,解决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星期天,梁瑞云老师又为七、八个学生开小灶。身患重病的许校长,仍然早出晚归,兢兢业业。无论在操场上、教室中、办公室里,常看到许校长与后进学生促膝谈心、谆谆善诱的身影。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他们是那样的平凡,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他们只是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但是,我觉得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可亲可敬的。我终于明白到,那些伟大领袖人物所做的,固然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而那一大批像我的父母,我的师长那样的共产党员,在自已的岗位上,默默地释放着光和热,他们又何尝不是伟大的呢其实,党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党就在我们广大人民的心里。

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在这位伟大母亲九十九岁生日时,我奉上一束康乃馨,献给我最亲爱的母亲——中国共产党!

是我们的党,在风起云涌之时,不因流血而后退,化作指路的明灯,照亮着中国前进的道路,也是我们的党,变作航行的舵手,带领我们向幸福生活航行。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红,从举步维艰到步履轻盈,从落后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一点点被印刻成民族印迹,一点点被铸造成中华灵魂。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在现代中国历谱写下了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从为人民服务到践行群众路线——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的求索过程。

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深刻昭示: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中国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性质的体现,也是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奉献。这就决定了我们干事业必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群众的利益是无小事的。

历史选择了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中国所行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路,是一条充满梦想的道路,是一条符合群众路线的阳光大道。

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的组织动员群众的主动参与,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只有这样,群众路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秘诀。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由于存在着体育赛事风险,亟需开展风险规避与安全防范工作,要想是安全防范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得到保障,应当对风险进行系统认识,并在此前提条件下,开展相关工作。与国外安全防范理念相比较,我国大型赛事的安全防范工作缺乏先进性,针对大型赛事的风险与安全防范工作,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比较少,并且研究范围不够广泛。在本论文中,针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关风险防范应对策略,这样能够为大型群体性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促使赛事运作理论内容变得更加健全,进而实现赛事运作水平的提升,促使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防范工作,朝着更加人性化、整体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人事风险。

关于人事风险方面,主要包括四种,即:管理层风险、工作人员风险、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风险以及现场观众风险。其中,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整体运行工作中,管理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整个人事风险防范工作中,管理层的风险防范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于有关工作人员方面,主要将常职人员与志愿者包括进来,主要对赛事所有组织与管理工作进行负责,进而使其顺利开展得到保障。

2、运营风险。

关于运营风险方面,主要包括三种,即:竞赛日程安排风险、赛事参与人员交通输送风险与安保风险。其中,关于竞赛日程安排的风险方面,主要指的是因为所选择或者安排赛事时间缺乏合理性,进而引发赛事混乱风险的生成,这不仅仅会对赛事运行的连续性造成影响,还不利于运动员的状态。关于赛事参与人员交通输送风险方面,主要指的是由于交通拥堵,可能很难保障运动员、赛事官员或者记者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运动场地,进而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比赛或者电视转播活动。除此之外,在赛事运营过程中,安保这一环节居于重要地位,应当将安保工作作为重要风险源,开展相关控制工作,进而使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3、设施风险。

关于设施风险方面,主要包括两种,即:场馆质量安全风险与场地器材设备安全风险。其中,关于场馆质量安全风险方面,在建设与维修场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会致使场馆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倘若在场通道过于狭窄,在入场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引发观众拥挤或者踩踏事件的发生。倘若火警设施配置缺乏科学性,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不利于疏散与救助工作的开展。这些风险不仅仅会影响赛事的正常开展,极有可能引发人员伤亡问题。关于场地器材设备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指的是比赛器材设计、使用、维护与保养等工作缺乏科学性,所造成的危险。所以,在进行赛事风险管理工作的诸多环节中,应当将比赛场地与器材的安全管理工作居于重要地位。

1、建设高效的安防指挥机构。

在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举办的过程中,会从整体上考验承办城市的综合能力。所以,针对当前各种临时机构,应当对其开展集中整合工作,使其成为综合协调结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稳定性,高度重视安全防范工作的集中开展,最大限度确保管理效益的提升,对相关组织系统进行建设,该组织系统不仅具备明确的职责分工,而且具备完善组织与灵活运行机制,能够确保相关工作的高效完成。为了避免多头指挥问题的发生,应当对大型体育赛事安防指挥机构进行建设,并不断对企业进行完善,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保障日常安防工作的高效落实,集中开展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制定并完善赛事风险预警机制。

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工作中,为了能够对风险事件起到高效的预防作用,进而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产生,对于应对风险工作而言,其第一阶段就是,对风险信息预警制度进行建设。对于风险事件而言,其自身具备的不确定性非常高,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对预警机制与常设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与系统性。通过预警机制与常设管理机构建设工作的开展,来对分散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此同时,还负责处理相关事件。所谓的预警过程指的是,针对赛事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开展评判与发出警报的过程,通过对事件产生的轨迹与趋势进行掌握,进而开展相关指导活动,帮助相关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科学应对,实现应急盲目性的降低。

3、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

关于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工作方面,离不开人防、物防与技防。这三项工作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能够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很难出现分离情况。要想确保大型体育赛事安全防范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针对人防、物防与技防这三个方面,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对三个方面所存在的关联,应当进行正确认识,并妥善开展相关处理工作,只有运用多样化的措施,确保三个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防范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进而为大型体育赛事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关于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研究工作方面,相比较于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安全防范体制,还需要深入开展相关健全工作,应当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能力与水平。与此同时,关于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展相关改进工作,注重对国际经验进行借鉴与吸收,进而对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大型体育安全赛事体系进行建设。

参考文獻:

课题:河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课题编号:sd181062。

市场化背景下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描述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存在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我国审计理论界对cpa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cpa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cpa在实质性测试后未能发现的可能性。

在审计风险的三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产生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cpa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无法控制,cpa能够控制的是检查风险。

cpa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质性测试审计方案。

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cpa审计所处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确立了cpa在独立审计中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cpa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重新修订实施,更体现了对cpa审计责任的进一步扩大。

在国外,审计人员因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遭法律诉讼的案例日益增多。

在我国,《刑法》、《公司法》、《证券法》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都对cpa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对cpa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cpa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责任同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集团化、业务复杂化、技术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审计对象和审计领域日益复杂,客观上使cpa的审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法制观念淡漠,道德与诚信缺失,为了追逐不正当的利益,故意粉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人为地加大了cpa审计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方法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拓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经营资料,审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详细查阅所有经营资料。

现代审计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评的基础上实施抽样审计。

cpa实施审计抽样时,无论是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的抽样,还是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抽样,客观上都存在着抽样风险―即抽样样本特征无法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失误的风险。

3.会计师事务所及cpa自身因素。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对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明确质量控制责任做出了详细的规范。

会计师事务所也按照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本机构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

但是,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及cpa未能严格执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疏忽了业务质量控制的要求和程序,从而造成工作失误,带来审计风险。

在自身因素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突出的问题是:部分cpa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执业过程中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随意简化审计程序、缩小审计范围等,导致审计结论出现错误。

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审计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争揽业务,不考虑审计业务的性质及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盲目接受委托;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cpa业务能力差,缺乏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难以对审计资料和经济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

1.会计师事务所和cpa在执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谨慎态度,控制风险首先应从源头做起。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管理层的诚信度等情况。

在对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确定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2.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风险责任制度。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建立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是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三级复核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风险防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审计人员针对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种因素,各负其责、层层把关,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强化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学习,尽快提高cpa队伍的业务素质。

我国cpa审计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比较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cpa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尽快提高cpa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发展我国审计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策略。

4.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cpa审计面对社会公众,即使主观上严控风险,也不能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承担法律责任。

而且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较弱,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

因此,应采取多种风险保障办法,可以通过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购买cpa执业责任保险等渠道,积累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

试论会计网络化系统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策略毕业论文

从而使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的热情,从而使会计风险发生的机率增加。

1.2各家商业银行会计等级评价制度存在漏洞。

甚至弄虚作假,掩盖问题,事后升级工作结束后,由于监督、制约措施跟不上,工作质量迅速下滑,对于会计制度的执行、安全管理要求置之不理、形同虚设。

1.3商业银行会计内控措施不完备。

岗位制约制度往往因会计人员不足而无法执行,起不到制约会计风险的作用,内控制约流于形式,一个柜员可以人身兼数职,授权更是混乱,甚至在会计核算中上混岗操作,造成业务处理“一手清”的现象,使内控制约完全失去作用。

1.4商业银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下滑。

会计工作性质就是要严格按章操作,政策理论性要求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往往成了收编机构,会计的地位不高决定了部门营销能力不足或业务水平不高的同志放到了会计部门,有些商业银行甚至取消了会计管理部门,放松了对会计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培训,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下降,法律意识淡薄。

二、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会计法律风险的对策。

2.1提高会计工作合规操作的重要性认识。

在金融机构中,会计工作的性质与一般的企业不同,要求会计工作要更加的规范,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对于会计人员要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意识到会计工作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提升,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识到商业银行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己,秉持公正、敬业的精神,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坚持会计的职业道德,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2.3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其理论知识,不断的拓宽知识面。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激励会计人员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2.4加紧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整套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商业银行中,因为关系到金融业务,所以每个环节的业务都是紧紧相扣的,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保证会计工作的合规性。

二是对于会计人员的任用与解聘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的任用资格,对于主管人员要定期的进行审查,不达标者要及时的清除出会计岗位,保证会计岗位的纯洁性与高效性。

三是对于银行中的基层会计人员要实行授权制度,每个岗位都有规定的权限,超过权限范围,则视为违规操作,银行的监控部门可以从反常情况中及时的察觉,及时制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四是加强岗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按照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的控制,通过对会计人员换岗、轮岗甚至强制休假制度来起到监督制约作用。

2.5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风险控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人控改为机控,如使用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处理会计业务,提高准确率,有效防范会计风险,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2.6加大会计检查、督导的力度,切实抓好检查、督导问题的整改工作:

一是将会计检查与会计基础工作的等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准确定位会计检查重点,有效提高检查效果。

实行会计工作检查的制度化,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重点对会计业务的重要环节、要害岗位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以增强威慑力和防御能力,将差错事故和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正确定位会计督导稽核工作,实行会计督导稽核工作的全程化,从而有效实施会计督导稽核工作的整体联动,严密防范会计法律风险。

四是完善会计检查与审计、整改的责任制度。

要把会计检查和审计真正落到实处,并将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

市场化背景下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企业积极研究相关税收政策,提升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探索有效的税收筹划途径,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合理利用税务政策,防止税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关键词:税务风险;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当前,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正在从单一行业向多种行业发展,这对推进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完善的税收制度,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快速发展。

这就给企业在税务风险应对措施方面提出了问题,防止由于不熟悉相关的税务政策导致被税务部门罚款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一、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企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税务风险开始显现,这就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地影响,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缺乏税务管理经验。

目前,一些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企业成员单位不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的税务管理政策,导致企业对税务政策的调整不熟悉,使新政策与老政策信息的传递衔接困难,由于对税收政策的不熟悉,让一些企业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税务风险,也就不能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以至于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另外一些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缺乏纳税积极性,不能主动和自觉纳税,企业对税务风险考虑欠缺。

2.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税收政策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变化。

对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熟悉了解并掌握这些税收政策,就会导致企业产生税收风险。

同时税务机关对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变化,在宣传解释方面缺乏力度。

通常税务机关对新出台的税务法律法规,针对相同的事实和情况,不同的税务机关理解不同,这样就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从8月1日开始实施营改增后,通过对一些企业成员单位涉及营改增业务进行分析,首先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如果购买的应税产品在价格上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营改增后,可以降低应税产品的采购成本,同时降低税金及附加,促进企业提高利润。

其次对企业税负产生的影响,营改增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同时相应的也降低了其他各项税负,增加了企业利润。

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营改增后,就是对企业的绝对利好,如果对营改增政策掌握的不透彻,也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不增反降,从而使企业产生税务风险。

3.企业涉税人员对税务相关知识欠缺。

一些企业的涉税人员对相关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掌握和了解不足,由于涉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欠缺,对相关的税收政策不能透彻理解,也就不能正确的按照税收政策办事,这样就会使企业发生偷税漏税的现象。

由于对税收政策把握不准,在应交税金的计算方面,就会出现偏差,有可能多交税也有可能少交税,无论多交税还是少交税都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因此,在一些企业中,税务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税务风险甚至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以至于造成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熟悉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避免发生税务风险,防止由于不熟悉相关的税务政策导致被税务部门罚款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强化税务风险分析,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及时识别税务风险,并通过对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估提出税务风险的化解方案。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正确识别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建立税务风险控制体系,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税务风险。

1.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控审计与监督,达到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

针对税务风险管理中监控环节,完善税务管理制度。

制定税务风险管理办法,应对税务风险的发生。

2.定期评估税务风险。

企业要定期开展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识别税务风险、分析税务风险,提出有效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撰写税务风险评估报告,对发现的税务风险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便于领导者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及时化解税务风险的发生,有效降低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3.定期开展税务风险内部审计。

定期审计检查税务风险评估报告中的问题,促进税务风险防范责任,推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

4.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利用。

企业对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正确认定,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项目,税务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面、准确的材料,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向税务机关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务管理部门同时也要接受税务机关的核实审查。

5.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素质水平。

企业不但要加强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不断提升涉税人员的道德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涉税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合理避税,规避风险。

6.加大宣传培训,强化税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该定期组织税务风险知识培训,针对税务风险方面的问题和相关应对措施,对涉税人员进行集中讲解,提升涉税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

三、结语。

总之,针对一些企业发生的税务风险问题,提出了应对税务风险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制度,定期评估税务风险,开展税务风险内部审计,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涉税人员的素质水平,强化税务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保障企业的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开滦集团财会系统优秀调研成果报告[r]..

试论会计网络化系统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策略毕业论文

[摘要]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简称“cpa”)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是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本文拟就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