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热门21篇)

小编: 琴心月

通过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是一份综合性的知识点总结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升;。

作用——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

(1)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战国,制成“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2)火药武器:宋元时期,(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4.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梦溪笔谈》,“十二气历”

5.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授时历》。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司马光(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3.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五、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太祖: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

2.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

3.靖难之役:朱棣(北平的燕王)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以胜利告终,朱棣成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改北平为北京。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对⽐,区分其异同点,从⽽提⾼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灵活化运⽤历史理论,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平时要选择⼀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理论的能⼒不断提⾼。

3公式记忆法。

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

经过=准备+发⽣+结果。

意义=作⽤+特点+影响。

⼈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

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

⽤这种⽅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简化概括,形成⽹络记忆。也就是抓住⼏个要点作为⽀点,然后进⾏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

4⽐较记忆法。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学习重在理解,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这些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米的国家。。

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4、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又称殷商。

5、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司母戊大方鼎是当时最大的青铜器。

6、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孙子兵法》。

7、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

8、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儒—孟子、法—韩非子的思想)。

9、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10、屈原的《离骚》是一篇抒情长诗,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叫“楚辞”。

11、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长城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还开凿了灵渠。

1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接着,开始了刘邦、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

13、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西汉炼铁开始使用的新燃料煤。

14、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5、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汉派张骞、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16、司马迁的《记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名言。

17、举世闻明的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8、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合火攻曹军,大获全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

19、三国鼎立:魏国-曹操;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20、南北朝所凿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石窟是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2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2、两汉时期的生产工具——犁、耧车、水排。

23、北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24、在西汉早期人们已经使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5、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2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由于文字写在甲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27、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创建“四诊断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东汉后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的麻药“麻沸散”。

28、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0.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封建性,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型,是改革的核心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1.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防洪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1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百家争鸣。

13.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发展为“仁政”。

14.能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辩证法)的思想家是老子;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墨子;商鞅的主张与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韩非的思想主张最相似。法家思想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

1.搭建历史知识框架:可按6个模块去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外相同历史阶段可对比记忆、联想记忆)。

2.读懂历史课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明白各阶段的历史特征(注意分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特征。或者各阶段大事年表。可根据自己学习习惯进行分类整理)。

3.理解并运用七大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总结: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和历史学科思维(可借助思维导图、表格式知识图标、历史时间轴)。

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五、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1)时间:1922年。

(2)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罗斯福新政。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意义:

国内意义:

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4、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950、6朝鲜内战爆发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

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意义:在国际上,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注意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在国内,它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

1、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初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7、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8、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上游地区城市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

9、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10、在长江沿江地带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华中酸雨区是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第二严重的酸雨区,华东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初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子昂。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

五年计划的基本计划试:

1、几种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人才

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意义:

2、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世界最长尼罗河,非洲赠礼古埃及。公元前的3100年,图特摩斯统一。胡夫金塔木乃伊,狮身人面与象形。象征权力金字塔,法老陵墓成奇迹。

第二课。

两河流域不达米,新月沃地在西亚。

汉莫拉比大法律,成文法典属第一。

空中花园巴比伦,奇花异草人人夸。

第三课。

哈拉帕和摩享佐,城市遗址在印度。

雅利它人来侵入,四大等级逐渐出。

第一等级婆罗门,代天宣教的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家军政由他去。

第三级是吠舍,商人.农民手工者。

第四等级首陀罗,低贱职业惹人弃。

不可接触的贱民,种姓制里受岐视。

释迦牟尼乔达摩,开创佛教济万世。

佛教传入到中国,东汉河南白马寺。

第四课。

克利特和迈锡尼,后来居上是荷马。

希腊城邦有雅典,民主政治得体现。

伯里克利好领导,公民大会掌大权。

少数公民有权利,妇女奴隶站旁边。

亚力山大马其顿,帝国横跨欧亚非。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1954——1956)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举。

意义:

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6——1966)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上:秦代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实力的壮大,最终形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度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中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行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四大农书之一。是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生产经验和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1.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名称。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3.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4.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763)城。

5.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

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

(2)屯田制。

(3)均田制,

(4)更名田。

2、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

(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

(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5)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

(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6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20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2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2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

(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

(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23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24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1)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25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26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27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频考点2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频考点29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高频考点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_—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_—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天文学、农业、医学。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中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原因。

6、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

二、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____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____的前提和基础,君主____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____,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____。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__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首先,先看书,后背书。

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点的背。这理由很简单,它符合人自身大脑的记忆规律。所有的东西你都背下来是不可能的,而看书,是缘由于“熟悉”对于事物记忆的帮助。很多事情,你没有特意去背,但你却记住了,而且,终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书后,不划重点的去做题。

重点不是不需要划,而是,要看是谁来划,如果是老师,是其他同学给你划,那你便是一个被动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题,遇到看书时没注意的问题了,再去书中找出来,划上好学校,长此以往,这便是你自己的重点。你会发现,无形中,你已经对那些要背的重点了如指掌了,何须再背。

第三,熟练记忆采分点词汇。

做过考试练习的同学都知道,考试是按点得分的。一道大题的标准答案通常只有几个要点,答出要点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写再多也没分。而要点通常都是很简洁、干净,课本上的一大段内容可能只需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词一句话就是要点。很多同学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课文,而且还要求自己背的与课本内容一字不差。这么做,既难以记住又占用大脑空间。

第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要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忆。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书里的话了,你才能够真正的记住它的内涵。考试时,你才能够想起书里的采分点。有的同学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展开来写,就把死记硬背的课本内容套进去,其实可能是他对课本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候不妨多看看书。这里更加体现了看书的重要性,平时看书看熟了,在回答大题尤其是主观题时,自然而然会用学科语言展开答题,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写完要点不知如何展开的情况。

第五,勤练习,保持“手感”。

考试四门考试中,文综是最能拉分的一门。毕竟文综三科不像语、数、英是从高一就练起,它是等到高三才开始三合一大综合,大家适应这门考试的时间都不长,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夺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学平时单独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历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强的,但一到三合一练习就不行了。这种情况,我也有过。说到底,就是还不适应。要适应的话,有个既笨又土但很有实效的方法:加大练习。成绩是其次的,关键是练手,熟悉这门科目的考试感觉。做得多了,有些规律也就摸索出来。像大家都挺头疼的文综大综合题,其实题目里都会隐藏着线索,做题的时候先要找出这条线索,才能把握答题的方向。比如线索是农业,那就调出史、地、政三科有关农业的知识再做题。再如做题顺序、做题时间,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琢磨出来的。不要考试到最后,一看没时间了,看到大综合题就乱了阵脚。如果平时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给自己定出做选择题、单科大题、最后一题等各用多少时间的话,高考时就可以保证所有的题目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